logo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北京密云五里坨上,终于找到史书里那座含泪的谷关

北京密云五里坨上,终于找到史书里那座含泪的谷关
2023-08-27 16:52:15 来源:个人图书馆-新用户8926AVU2

长城是美丽的,但从历史深处走来,它的每一块城砖上都写满了苦涩和伤心。

就像潮关那座沾满了鲜血的“小高楼”,就像蟠龙山那座写满了屈辱的“将军楼”,就像我身边这座含泪的“龙儿峪”……


【资料图】

是的,1933年长城抗战,在北京密云我们记住了壮士喋血的古北口,记住了七勇士的帽儿山,记住了刀光血影里的南天门和八道楼子,唯独忘记了那座含泪的谷关——龙儿峪,因为至少在写这篇文章前,我一直没有找到它到底在哪里?

关于龙儿峪的故事,我们只有在那些记述古北口抗战的史书里才能找到,但在长城上,它却仿佛消失了一样,再也不见踪迹。

这一次到五里坨长城,在东西长城交汇处的水关下,我见到了一块写着“龙王古关长城”的石刻,和一块写有“长城龙峪口水关遗址”的碑。而在那座水关下有一个被封死了的涵洞,涵洞前是一座小水库,水库上有一座横跨东西的小桥,在一抹残阳中,洒满了血色……

后来,再一次见到“龙王古关”这几个字,是在金山岭长城的大门口,只是写成了“龙王谷关”。在一幅展示金山岭长城的全图上,这座谷关就在五里坨长城上那座水关的地方……

我在《四镇三关志》上,见到几乎所有的古关都被称作“谷关”。后来我查了一下,“谷”是山谷的意思,后人多写作“古关”,或是笔误,或是认为“古老”的意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遥桥峪谷堡”被写作了“遥桥峪古堡”,以及“龙王古关长城”。

这个龙王谷关有什么故事呢?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网上搜集资料,无意中看到了一位网友写的这样一段话:龙王谷关修建于洪武十五年(1383),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此关地处两山之间,经过几百年的淤积,关墙上敌楼的雄姿早已荡然无存。关隘门洞高2.5米,宽2.3米,进深10.7米,北侧已被泥沙淤堵,状如窑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越过长城侵占华北,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群众利用金山岭长城及附近山地险要之势抗击日寇入侵,历经时间最长、对日本侵略者打击最大的一次抗战,就发生在金山岭长城的龙王谷关这一带。

这位网友说的抗战时期应为1933年的长城抗战,但在我收藏的那些关于古北口抗战的资料里,并没有找到这座“龙王谷关”。直到后来我问了一位在古北口土生土长的大哥,他告诉我这就是“龙儿峪”!

这就是在长城上消失的那座“龙儿峪”?

这就是在史书中含泪的那座谷关吗?

关于这座“龙儿峪”,史书上说长城抗战的时候,有中国军队在此驻守,后日军用炮火封住了古北口通往龙儿峪的阵地道路,守军前后方失联,遂撤军。撤至帽儿山下,遭日军炮击,随后又有大批日军从北面的龙儿峪涌来,坚守在帽儿山上的七勇士开始顽强阻击自龙儿峪方向追来的日军,直至战死……

那么,日军是怎么占领的龙儿峪呢?

我的那位大哥说,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东北军,兵力不多,日本鬼子很鬼,找了一个汉奸,带着鬼子从五里坨长城水关的涵洞下钻了过来。然后绕到蟠龙山那边,向中国军队发起了进攻,两面夹击,中国军队就赶紧撤退了。

关于这件事,在史书上倒还真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时,龙儿峪属于古北口长城抗战的最右翼,驻守在这里的是东北军112师634团,右翼继续向东延展防线,是73旅145团,其第1营防线即最右翼龙儿峪口。长城抗战打响后,日军指挥官川原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发起进攻……面对长城要塞,川原并没有采用正面强攻手段,而是找了一名当地人带路,从背后向蟠龙山制高点发起攻击。

我不知道这段史实是否就是我的那位大哥讲的汉奸带路,钻过龙儿峪的故事。但是我知道,五里坨上这段长城,一定见证了那一场战争,那一场惨烈的在史书里依然炮火纷飞,依然在流着鲜血的往事,在岁月深处依然悲壮或说是悲伤的含泪记忆……

在这段长城上,一共有12座敌楼,西面有3座,东面有9座。而其中最残破的就是那座被称作“双臂楼”的敌楼,这也是这道长城上,唯一一座有名字的敌楼。

这座敌楼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已塌,仅残存两角,如巨人的双臂,故称双臂楼。

我记得那天走到这里时,一个随行的女孩还很疑惑地问向导,为什么别的敌楼都保存的相对完好,只有这座敌楼残破地剩下了两个“手臂”?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想这座敌楼可能像那些曾经受过岁月侵蚀或是炮火洗礼的敌楼一样吧!它用自己悲壮的身姿,将历史定格在了某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或许就是在1933年的那一场战争中的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

那一天,站在这双臂楼上,我远远地遥望着一抹残阳里的帽儿山,我的眼前闪现的是那七勇士拼杀的身影。面对着从这五里坨,从这龙儿峪潮水般涌来的鬼子,他们用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奋勇杀敌,喋血疆场,以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令敌胆寒的血肉长城……

战争的记忆,总是悲壮的,就像这座残破的双臂楼,就像这座满含悲伤的龙儿峪。但我知道,这些历史的背后,记录的却是一个民族的不屈,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像我在一篇怀念七勇士的文章里所说:七张挂满灰尘的消瘦稚嫩的脸庞,坚定而安详,那种安详似乎在诉说着“长城是不可占领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是的,岁月沧桑,长城巍然;浩气凛然,精神永存!

作者:张生军 密云区委网信办

标签: